筑一座內心的花園
人心,大約是需要一座花園的。
這花園不必廣闊,但須有籬笆。籬笆之內,是自己的日月山河,可以種喜愛的花,植思考的樹,讓靈感的泉自由流淌。籬笆之外,是世界的風雨與人間的喧嚷。那籬笆,便是界限。
我們自幼便被教導寬容與付出,仿佛將籬笆拆毀,讓所有人隨意穿行,才是一種高尚。于是,我們敞開園門,任人來去。有些人,是清風與暖陽,他們帶來種子,為你澆灌,與你共賞花開。而另一些人,他們踏著沉重的步伐而來,目光只搜尋著可摘取的花朵,可砍伐的林木。他們索取,并認為理所當然;他們踐踏,卻怪你的土地不夠柔軟。
這便是人性中那片堅硬的荒漠。它無法蓄養感恩的露水,只因它所有的結構,都是為了吞噬。你傾注的真心,如同流入沙地的甘泉,轉瞬無蹤,連一絲濕痕都不曾留下。他們不是惡,而是貧瘠,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無”。你在與一個空洞交往,自然聽不到回聲。
于是你終于明白,守護花園,并非冷漠,而是對生命本身的虔誠。
那籬笆,不是敵意的城墻,而是清醒的標尺。它溫和而堅定地宣告:何處是“我”的終結,何處是“你”的開始。拒絕,并非一種攻擊,而是一種定義——定義你的時間、情感與精神的歸屬。當你對無理的索取說“不”時,你正是在對屬于自己的生活說“是”。
這需要勇氣,因為世俗的黏膩總試圖模糊這份清晰。你會被指責為“無情”、“小氣”。但請細想,那指責你的人,往往是再也無法從你這里免費獲取的人。他們的喧囂,恰恰證明了你的籬笆筑在了最該筑的地方。
古人云:“君子不立乎危墻之下。”與那貪婪的黑洞糾纏,便是立于危墻之下。它不會因你的犧牲而變得穩固,只會不斷剝落磚石,消耗你的光陰,直至將你一同拖入坍塌。及早抽身,不是絕情,是自愛;斷了關系,不是失敗,是勝利——一場關于自我價值的勝利。
收回那雙總是向外捧出的手吧,轉而向內,悉心照料自己的園地。拔除依賴他人認可而生的雜草,施肥于自我成長的根基。你會發現,當你的花園足夠繁茂時,它自然能吸引來蝴蝶與良朋,而那些沉重的腳步,竟也識趣地繞道而行了。
最終,我們與世界最好的關系,或許便是:我擁有我的花園,我守護我的疆域。我依然會為值得的人打開籬笆門,奉上我最美的花朵。但我的根,深植于自己不可侵犯的土壤之中。
此心自有云山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