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橋賦
黃河之水,自天而來,奔流不息,橫貫金城。蘭州形勝,自古為西北鎖鑰,然大河阻隔,南北往來,唯賴舟楫,風波險惡,行旅艱難。清光緒三十三年,德商承建,始創(chuàng)鐵橋,名曰"蘭州黃河鐵橋",后為紀念中山先生,易名"中山橋"。百年滄桑,巍然屹立,今作此賦,以志其盛。
一、形勝之要
金城蘭州,地處河西走廊之咽喉,控扼絲綢之路之要沖。南依皋蘭,北枕白塔,黃河中貫,形勝天成。然則大河奔涌,濁浪排空,夏秋之際,水勢尤盛。兩岸相望,咫尺天涯,商旅阻滯,軍民嗟嘆。昔有浮橋,隨波起伏,冬拆春建,勞民傷財。明洪武年間,始立鎮(zhèn)遠浮橋,以二十四舟為基,鐵纜橫江,雖勝于無,終非久計。
二、建橋始末
光緒初年,左文襄公督甘,即有建橋之議,惜國力維艱,未克施行。至三十三年,陜甘總督升允,銳意革新,與德商泰來洋行訂約,由美國橋梁公司設計,德國工料,華洋工匠合力,費銀三十萬六千余兩,歷時三載,于宣統(tǒng)元年告竣。橋長二百三十三米有奇,寬七米余,五孔四墩,鋼鐵結(jié)構,時為黃河第一座永久性鐵橋。通車之日,萬民空巷,歡呼雷動,西北交通,為之改觀。
三、匠心獨運
觀夫中山橋之構造,可謂匠心獨運。橋墩以水泥砌石為基,深入河床,穩(wěn)如磐石。鋼架縱橫,鉚釘密布,結(jié)構嚴謹,力承千鈞。橋面鋪以木板,車馬行人,絡繹不絕。兩側(cè)護欄,鐵鑄花紋,簡樸大方。每當旭日初升,鐵橋映水,金波蕩漾;暮色蒼茫,華燈初上,如長虹臥波。四季更迭,景致各異:春水初漲,夏浪奔騰,秋波澄澈,冬凌晶瑩,而鐵橋傲立,亙古如斯。
四、百年滄桑
中山橋歷經(jīng)百年,見證近代中國之滄桑巨變。民國十五年,北伐軍過橋入城,蘭州光復。抗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援華物資,經(jīng)此橋轉(zhuǎn)運前線,為抗戰(zhàn)生命線之一環(huán)。解放蘭州時,鐵橋成為軍事要沖。建國后,多次加固修繕,一九五四年鋪設瀝青橋面,一九八九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六年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已不再通車,專供行人游覽,然其歷史價值,愈顯珍貴。
五、精神永駐
中山橋非獨交通之樞紐,實為精神之象征。它見證了蘭州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tǒng)邁向現(xiàn)代。橋上有先賢足跡,有商賈吆喝,有學子書聲,有戰(zhàn)士步伐。每一顆鉚釘都凝結(jié)著智慧,每一寸鋼鐵都承載著記憶。今日之中山橋,與鄰近之白塔山、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塑,共組蘭州名片。夜幕降臨,彩燈輝映,游人如織,恍若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
噫吁嚱!一橋飛架,天塹通途。百年中山橋,不僅是鋼鐵之軀,更是蘭州之魂。它承載著過去,連接著現(xiàn)在,通向未來。黃河水滔滔東去,中山橋巍巍屹立,正如中華民族,歷經(jīng)磨難而生生不息。愿我金城兒女,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如中山橋般堅韌不拔,如黃河水般勇往直前。是為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