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入畫白音山
□ 文 子
白音山醒在金秋的晨光里。
這光特別——不似春光黏膩,不類夏光灼人,亦非冬日慘白;它明凈醇厚,如陳年的米酒,自蒼穹深處緩緩斟下,將整座山巒浸潤在溫潤的琥珀色中。從山腳望去,峰巒如黛,層層疊疊的向天際鋪展,仿佛大地寫給天空一封墨跡未干的長信。

山路呈“之”字形,巧妙地迂回于山脊之間。石階細心的鋪就,鉤了水泥邊,既成全行路的安穩,又不失山野的趣味。更妙是步道內側嵌著磚雕——蓮花、瑞獸、人物,三五步便有一幅,像山靈特意為朝圣者準備的一道道視覺茶點,讓攀登的腳步在文化里生根,在藝術中開花。
穿行林間的小道時,光便換了性情。它不再是一瀉千里的豪放,而成精打細算的工筆畫家——透過層層枝葉,將自身分割成萬千斑斕的光影,灑在石階,印在行人的肩頭。淡淡的風裹著純純的香,沁人肌膚,那不是某一種具體的花香,而是腐殖土、青苔、松針與不知名的野花共同釀造的、屬于山林的獨特氣息。青岡、白樺、油松、華山松——這些北方樹木,在此卻生長得格外靈秀,減幾分北地的粗獷,添幾分江南的婉約。

山泉喜樂,叮叮咚咚,像永遠不知愁的孩童;百鳥歡快,嘰嘰喳喳,如開一場永不落幕的林間音樂會。所有聲音交織,卻奇妙地未打破山間的靜謐,反讓這靜謐更顯深邃、飽滿。在天籟包圍中,城市的喧囂漸漸退去,生活的焦慮隨風飄散。連時光也放緩步履,只剩自然韻律與心跳節拍,一聲一聲,敲打在靈魂的最柔軟處。
登上山腰的觀景臺,眼前豁然開朗。
雖已過清晨觀云海的最佳時分,但遠山依然籠罩在淡淡的薄霧中,如輕紗曼舞,纏綿于峰巒之間。云霧懂事,它知道如何成全山的美——太濃便成遮蔽,太淡又失韻味;此刻這般若有若無、欲說還休,才恰到好處。在這繚繞的云霧中,白音山峰巒漸次浮現,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山尖似筆,破云而出,雋秀挺拔;山體如墨,隱入蒼茫,含蓄深沉。
這渾然天成的構圖,正是中國藝術“留白”意境的極致表達。畫面上那些未曾著墨處,非是虛空,而是云海,是遠天,是無限可能。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中國的美學精髓,原來早被這山巒云海參透。
沿山路繼續上行,不覺來到千手觀音殿前。懸山頂式的建筑,頗有魏晉南北朝的藝術特點,簡練中見古樸,厚重中顯空靈。再前行,便是三清殿,內塑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靈寶道尊三尊神像。此處香火不旺不淡,恰到好處地維持著宗教的莊嚴與寧靜。

最讓人動容的,是白音山與白娘子的傳說。相傳白素貞曾出生于此,在此接受天地精華,初入道修煉。后遠赴四川,登頂峨眉,融白音與峨眉兩山的靈魂,最終修成正果。百姓為紀念這位心地善良、慈悲濟民的白娘子,尊奉其為白衣觀音菩薩,又稱“白音菩薩”。白音山因此得名,山上也修建了白音寺。
這傳說為堅硬山石注入柔軟的溫情。走在山路,你仿佛能感受那個白衣女子的身影——她曾在此汲泉煮茶,曾在此對月吐納,曾在此從靈蛇修煉成心懷蒼生的仙姝。山因傳說有了魂魄,傳說因山有了依托。
沿一百零八個臺階,扶十二生肖欄桿,登上金殿,便至白音山巔。
金殿高二十八米,呈八邊形,四面十二柱,四檐雙層歇山式,在白音山眾多的建筑中等級最高,彰顯其至高的地位。殿頂純金粉涂飾,在午后陽光的照射下,更顯輝煌壯麗。那光不刺眼,溫厚明亮,如得道高僧開示,澄澈而不灼人。
立于金頂極目遠眺,藍天麗日下,群山環抱,翠綠無盡。近山青翠,遠山化作墨綠,最遠處則變淡淡的青灰,融入天際。這種色彩漸變,比任何畫師的調色盤更精妙,更自然。微風拂面,松濤陣陣,氣清意爽,心曠神怡。
此刻方才明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僅是視野的開闊,更是一種心靈的境界。站在這個高度,平日糾結得失、纏繞恩怨,都變得微不足道。山教會人的,從來不是征服,而是包容;不是超越,而是回歸——回歸那個本自清凈的自我。

自金殿返回,沿下山步道緩行。
下山路的與上山同一條,心境卻已不同。上山時期待急切,每一步都在追問:山頂還有多遠?風景可好?下山時滿足從容,每一步都在回味:原來美景在此,原來感悟如斯。
斜陽將樹影拉長,整座山沐浴在柔和的余暉中。此刻的白音山,不同于黎明生機、正午明朗,而多了一份沉靜與內斂。像講述完所有故事的老人,安坐暮色里,不再言語,卻道盡一切。
白音山給予登山者的,不只是一程風景,更是一種生活的答案。在這奔忙的世間,人們常迷失方向,忽略生命的本真美好。而白音山以它的存在提醒著:美,從未遠離。它藏在每一次的云起云落間,等在每一段山路的盡頭。你不需要創造它,只需發現它;不需要占有它,只需感受它。
下到山腳,整座山已完全沉浸在午后的柔光中。回首望去,白音山依舊靜謐立于天地之間,不爭不語。帶走的是滿身寧靜與內心充實;留下的是足跡與對這片山川的敬意。
國人的山水情懷,從來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欣賞,更是一種生命哲學的實踐。當我們將山水的意境內化為生命的底色,便能在紛擾中保持從容,在平淡里發現光華。這份由自然滋養的詩意,將成為前行路上最恒久的溫暖。
白音山,不僅是一處行旅目的地,更是一方心靈的棲息地。它等候每一個疲倦的都市靈魂,來此與云海對坐,與天地共語。

【作者簡介】:文子,甘肅山丹人,曾在《甘肅日報》、《張掖日報》、《張掖作家》、《張掖網絡作家》、《作家聯盟》、《世界經典文學薈萃》等報刊、網絡平臺發表數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