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中文在线看,欧美一区视频在线,另类人妖一区二区av,污网站在线看

首頁 > 文學 > 小說散文 > 正文

傅建芳 : 菊 花 開 了 ??????????

微信圖片_202511051218441024_2

 

菊 花 開 了          


遠山如黛,殘陽如血;秋深露重,菊花霜染。一朵朵金菊秋風飄零壯麗綻開,如金盞承露,似玉簪迎風,映著寒秋傲立霜枝,恰如父親的風骨。花團錦簇,花朵瓣瓣,寄托兒女無盡的思念,裹挾大地的芬芳和泥土的清香,飄過原野,越過山崗,灑進無數親人的心里,沁人心脾。層層綠葉重重托著黃白的花蕊,簇擁父親92歲慈祥的面容,莊嚴而肅穆,仿佛講述他平凡難忘的一生,悲壯而凄美。

青山為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父親如青山般立世,無私奉獻,卻將為人民服務刻進每一段履歷。他生于民國23年,這個跨越半個世紀的老人,是家里唯一的頂梁柱,從小天資聰穎,知書達禮,深得父母的喜愛,他飽讀四書五經,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熏陶,謙卑溫和,寧靜致遠。中學時新中國剛剛解放不久,各行各業急需大量人才,由于家境貧寒,在同窗的影響下,父親舍棄了學業很小在人民法院參加工作,由于勤學上進,業績卓著,后被組織推薦在甘肅政法學院深造。

三年大饑荒,爺爺奶奶失去了生命。一周后,父親收到父母病重的電報,心急如焚,請假步行十幾里,乘上蘭州至天水的大蓬車走七個多小時,在天水又換乘去縣城的班車,步行幾十里天快亮時才趕到老家,可爺爺奶奶已被鄉鄰草草掩埋,頓時昏倒在墳前。一周后,身體尚未康復假已滿,只好回到了學校,可受極“左”思想影響的班主任,不允他在同學面前流淚,不允說出父母雙亡的實情,他忍不住掉下的眼淚,說是對舊社會的控訴。父親夜不能寐,心里苦苦掙扎著,把一切悲痛化作讀書鉆研撰寫筆記。他始終牢記爺爺的教誨,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好人。

畢業后法院委以重任,先后在基層政法一線鍛煉,他被那里淳樸的民風所打動,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出生入死,深入參與許多重大案子的調查審核,偵破許多重大的案件,其實事求是、光明磊落的作風,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感佩敬重。其間,下鄉返回的夜途,路遇狼的襲擊,由于距離太近來不及開槍,當狼撲來時,他拼盡全力用槍桿打死狼,受到縣上的嘉獎。后來父親調到縣衛生局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克已奉公,無私奉獻,用質樸的言行詮釋了責任與擔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積極支持基層衛生事業的興盛,直至退休。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黨員”,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1987年3月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的表彰。父親從未享受過單位任何福利分房,也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任何個人的需求。他們那一代是共和國真正的奉獻者,而且是無怨無悔的奉獻者。歷經了國家多次風雨滄桑的洗禮,而依然堅定理想信念,始終愛黨愛國愛人民的一代人。因為他們從未考慮過個人的利益感受,只要是國家需要,人民需要,工作需要,他們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在所不辭。青山有魂,見證了父親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見證了他對革命工作的鞠躬盡瘁,見證了他對同志對百姓深厚的感情。

紅星閃閃

父母的辭世,是一場暴風驟雨,是我一生的潮濕。失去父母的痛苦不是逝去之時,而是日后想起他們的每一天,我的心都會滴血和流淚。

善良與愛注滿父母的心間,63年前生了我,63年來辛勤的撫育我,63年來扶我長大,63年后不辭而別,留下了漫長的回憶。父親是家中的指明燈和守護傘。他勤勉仁厚,盡責守義,17年前母親不幸病故,父親堅強的面對,堅韌的擔當,一面用自己辛勤的努力,時時為兒女解憂釋懷,一面對兒女予以默默理解,幫助我們度過失母的艱難日子。每年“五一”節前,他都回家一段日子,國慶節后回來過冬,今年臨別前,他意味深長地送我一顆紅色的五角星,告訴我這是他小時帽子上戴過,還有母親的手表,讓我收藏,怎知道這是永恒的紀念。

80多年前的紅星,依依閃亮,記載著父親平凡的世界和不平凡的人生。記憶似秋風吹皺湖水,微波蕩漾。他從不苛責兒女,除非你違背了他的心愿,或是母親歷數了我的錯點。他總是耐心地對待每個孩子,溫暖地微笑,從不批評指責,從小到大沒聽過父親一句責備,更多的是鼓勵與期待。從不要求考班級的第一,而是觀察我平常讀些什么書和什么樣的同學交往。聽到最多的話就是趕快做作業,趕快起床。等我長大了,對鏡貼花黃,他會催促我去讀書,不要浪費時間。   

我遠在他鄉求學,父親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部分供我讀書,直到來年參加高考。1981年8月我被天水師專中文系錄取,父親帶著母親為我備好的行李,送我上學,縣上的班車泊在北道的二馬路,可學校迎新的車停在火車站附近,父親背著棕沙箱和行李,走在前面,我提一個裝滿生活用品的包,緊緊跟他身后,望著父親負重蹣跚的背影,淚水打濕了我的衣衫,走到火車站乘上校車,到七里墩學校后,他跑前忙后領我報名,直至送到宿舍,給我鋪好床,千叮嚀萬囑咐才依依不舍地離開。我站在宿舍床前,不知道父親是怎樣離開學校的,怎樣乘車回家的,只記得他說要回去上班,從此開始了獨立的生活。盡管師范院校每月都發生活費,但父親依然每月郵些零化錢,直到我畢業有了工資,還噓寒問暖,在我人生的每個關口伸出援手。身體欠佳時他時常掛念,寫信尋問并郵寄藥方讓我調養。我每次回家探親,父親總是買我愛吃的水果,臨行總是攜家人送到車站,后來是拄著拐杖一個人送我,直到車開走,我在車上,望著他白發蒼蒼、日益瘦弱的身軀,會淚流滿面,情不自禁地沖下車去,說些保重的話,塞些零花錢,每次他都不要。父親80歲之后的每一次分別,我都擔憂是最后一次。沒想到這次,真的成了最后一次。我明白生命,原來就是不斷失去美好,并且是失去你最摯愛的人。

父親堅韌仁厚,和母親用畢生的心血和汗水,含辛茹苦哺育了四個兒女長大成人,讀書深造、就業上崗、成家立業、報效社會。用堅強托起三代人的晴空,用善良不斷筑起純樸的家風,在危難之中挺身而出,用厚重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責任,挽救家庭的命運,用德為本信當先,教育子孫后代發奮圖強,用心血鋪就兒女的坦途。終其一生都在為我們的幸福生活而奔忙,他深切的期盼后人健康成長,有獨立人格和優秀品質以及真才實學。他一次次的教導叮嚀,時刻回響在耳邊,讓我們不斷地找準人生的方向。

父親走了,我的天空淅淅瀝瀝,熟悉的家園里,再也不見他堅強的身影,挺直的脊梁,朗朗的讀書聲,沙沙的寫字聲,只留下了永恒的懷念,似秋雨綿綿。

志心瞻禮

父親是一位虔誠的掌燈人,為了心中不滅的燈,不惜燃燒自己。他懂得在獨處時讀書思考,內心豐盈堅定豁達。這一顆穩定的心,便是他修來的最上乘的定海神針。退休后志心瞻禮,下心含笑,不停研讀文化經典,活到老學到老。他常說讀書是一場修行。在書中人可以觀察歷史,窺見天地,最終遇見自己,長成了自己的骨頭,吐出自己的香氣。他對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懷有深厚的感情。我領他去北京旅游時,多次登上天安門城樓,在毛主席站立的地方,久久地佇立,感受偉人的風采。在毛主席紀念堂里默默致哀,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莊嚴閱讀碑文。先后系統學習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史、毛澤東選集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關注當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局勢,思考中國社會的走向,關注臺灣問題和香港問題,關注中美關系問題,祈愿人世間美好和平。 他常會反復問我“人類命運共同體”、“地球村”、“一帶一路”等名詞的含義。

他床頭上掛著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橫幅,這是他珍藏的陜西叔父的行草,這首詩見證兄弟倆不凡的情愫。左懸掛“境由心造”的條幅。他一生認真學習毛澤東思想,積極宣傳毛澤東思想,勇敢捍衛毛澤東思想,堅決貫徹毛澤東思想,緬懷毛澤東的豐功偉績,撰寫了《一代偉人毛澤東》和《毛氏家族的命運》等文章。早晚研讀傳統文化的經典,真誠反思自己的人生,從內心身體力行。90歲時撰寫了《關于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思想》和《六論佛教思想文化的精華》等文章,在朋友中廣為流傳,為弘揚傳統文化思想做出了貢獻。這是他用一生聚集起來的信念,穿越生命的長河,在守望中創造的不屈的傳說,凝結著他一生的智慧。那些歷經時光洗禮的見解感悟,是父親饋贈后人的禮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囑托。這些曾被陽光曬得暖暖的文字,現在卻被滴滴答答的雨聲漫過,字里行間滲進了清寂的哲思。

他熱愛社會的公益,關心家鄉的興旺發達,曾為故鄉老庵寺募捐近萬元,用于寺廟的修繕。撰寫了《頌家鄉》和《贊開拓》等詩文,歌頌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愛民之情。 他關心鄉鄰的生活狀況,扶貧濟困,早年遇見衣不蔽體的鄉親,常會脫下自己的衣服贈予。小時我中午放學歸來,每遇逢集,家里會坐滿鄉親,父親一邊招呼母親端茶倒水,一邊讓盡快端些午飯上桌,有一天我中午放學,無飯可吃,無處可去,哭著去了學校,父親等鄉鄰走后,立即買了餅子送到教室,那一刻我理解了父親無私的大愛。艱苦的年代,老家全村的人有事生病,都來找父親幫忙救治,不論多忙,他從不嫌麻煩,有求必應,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一直沿襲到父親退休后若干年,并以實際行動,傳承給醫院工作的弟妹發揚光大。父親常說鄉鄰實在不易,來找你就是信任你,一定要幫忙救治,這是醫務工作者的職責。有些大病縣醫院無法醫治,他就寫信托蘭醫外科的李叔盡力救治,他是父親舅舅家的人,縣上很多人生病做手術,都讓父親給李叔寫信,他從不推辭。

他待人接物十分尊禮,凡是友人贈予的字畫,一定認真裝裱懸掛以示敬重。凡探望過他的人,一定在適當時回禮。父親無論何時,不違本心,安貧樂道,重視內心的感受。父親走了,我終于明白,那些精彩文案的背后,藏著怎樣的愛心,藏著怎樣的故事,藏著怎樣的精神風貌。言為心聲,如果沒有純潔無私的境界,怎能寫出精湛深刻之文。穿越時空,我仿佛看見父親已被讀過的書和留下文字重新書寫,他的眼神更澄明,腳步更從容,靈魂更有份量。

風范長存

父親精神永存,如青松挺立于山崖,如秋菊含馨于大地。寧靜樸實,溫和謙遜,散發著人性的光輝,如沐春風。陽光平穩的情緒,總給周圍人帶來舒適感和安全感。他身上儒雅的氣質,古樸寬容的情懷,常讓我想起“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詩句。

父親一生勤儉持家。他常說一草一木乃至一張紙都是有生命的,不能隨便損傷浪費,特別是糧食不能隨意丟棄。這種艱苦年代養成的生活習慣,沿襲到他的晚年。他的生活樸素簡潔,多余的衣服常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正如他樸實無華的人生。

父親樂觀向上,83歲時登上蘭州白塔山并賦詩一首。在蘭的黃昏,他讓我加入舞者的行列,笑著欣賞女兒的舞姿。91歲時扶他登天水卦臺山拜謁伏羲。精力充沛時,弟弟駕車帶他去姨姨和舅舅家,他們有很多溫馨的話題。有時扶他泡溫泉聽秦腔,我們有時扶他去天水周邊景點,妹妹扶去濕地公園賞花漫步,每天生活豐富多彩。早晨散散步舒展筋骨。下午喜歡聽秦腔且樂此不疲,孫媳婦給他買的秦腔播放機,愛不釋手,喜歡分享眾友觀賞。秦腔的慷慨激越、粗獷豪放、蒼涼悲壯、婉轉細膩帶給他精神享受。

父親是一位十分重情重義的人。有一次午飯后,他把秦腔播放機置陽臺窗外,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正給好友播放,我問好友在哪里,他說在下面干活,我向下望去,原來是門房新來的退伍兵。每逢市區有秦腔演出,他早早通知,我會領他前去觀看,早早為他占座位,周圍人情愿為他讓座,扶他坐定后我退出戲場,在周圍耐心等待。結束時提一碗湯圓煮蘋果,陽光下等他享用。他每次都說今天的戲講什么歷史故事,并對演員的功夫做出中肯的評價,然后拄著拐杖看廊檐下,有無熟識的朋友,之后走到宣傳劇照前,仔細閱讀觀看,父親做這些事的時候,我一直在內心認真讀父親,仔細觀察他的神態,仔細體味他精神世界的每一章每一頁每一行,從而更加深刻的敬重父親,熱愛父親。

父親的幸福感來自心底,來自自由自在地在校園徜徉了一個下午。他喜悅自在生活,平凡的清歡,善于從微小的事物中獲取幸福。他歡喜地觀看學校迎新的場面和每年大學生田徑運動會及文化活動,仔細閱讀十幾個二級學院的宣傳板報,并評出他心目中的最佳,說給我聽。他看見林蔭路上有小同學哭泣,會上前主動尋問并開導,學生最后總是笑著說謝謝爺爺。看見熟人的手機丟在辦公桌上,擔心手機丟失,會一直堅守陣地等人歸來。他會在活動室下下棋,在門球場曬曬太陽,聊聊天,和好友爭論一個社會問題,給大家講個故事,度過開心的時光。有一天,我去門球場叫他吃飯,任老師拉著父親手說別打攪,你爸正在講故事,我靜靜聽他講完,眾人笑著鼓掌,這發自內心的笑聲,是善良的流淌。他質樸溫和的善意,點點滴滴潤物無聲,不論走在哪里,都有好友相伴,都有好人相護,都有好人扶助,發自內心的忠厚善良寬容,高山仰止。

青山垂淚,草木含悲。父愛如山,靜默莊嚴;父愛如海,浩瀚無垠;父愛如菊,清香益遠。霜染的菊花開了,摯愛的父親走了,從此歸途無父喚,唯將遺訓記心間。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像那高潔的菊花,年年歲歲在我記憶里綻放,永遠激勵后人砥礪前行。一個人只要有人記得,就永遠活著,父母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微信圖片_202511051218441024_4

傅建芳: 甘肅省朗誦藝術協會會員,甘肅天水師院高教管理研究員。歷任天水師院團委書記和外國語學院黨總支書記職務。主講《思想品德》《法律基礎》《知識經濟》等課程。完成了《知識經濟視野下高校創新對策的研究》和《西部貧困女性的生存與出路的研究》等課題。在國家和省市刊物媒體上發表作品100多篇,專著《大學創新述論一知識經濟對高等教育的呼喚》,曾獲省委省政府第十屆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和甘肅省高校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李曉峰
0